风水堂:《说卦传》的作用
《说卦传》是阐述乾、兑、离、震、巽、坎、艮、坤八经卦所象征的万物类象,同时说明了各卦的属性意义、德行、功用、运行规律等问题。借以辅助占断吉凶,故名“说卦”。研读《周易》先清楚八卦是必须的前提条件。
《周易正义》说:“《说卦》者,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。孔子以伏牺画八卦,后重为六十四卦,八卦为六十四卦之本。前《系辞》中略明八卦小成,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……故孔子於此,更备说重卦之由,及八卦所为之象,故谓之《说卦》焉。”
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:
圣人作易的原则:
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发挥于刚柔而生爻,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风水堂:《说卦传》的作用,穷理尽性,以至于命。
这是古人的世界观和做事的原则,认为天地有神明,向神明占卜问事需要用蓍草作为媒介,依靠数理卦理观察阴阳之变化,用以指导行为,令行为合乎道义,完成使命。
论述八卦的德行:
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错。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,是故易逆数。雷以动之,风以散之,雨以润之,日以烜之,艮以止之,兑以说之,乾以君之,坤以藏之。
乾,健也;坤,顺也;震,动也;巽,入也;坎,陷也;离,丽也;艮,止也;兑,说也。
天地确定了上下尊卑关系,山泽便会气息相通,雷风相互推动,水火不相互克制对方,八卦交互错杂形成六十四卦。在相辅相成、相生相克、相持相制的关系中八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。
《说卦》上讲乾卦的卦德就是刚健,坤卦柔顺,动便是震卦的卦德,散就是风的卦德……乾主导一切,统领万物,坤藏养万物,承载万物等等,对八卦的卦德有详细介绍。
阐述八卦的运行:
帝出乎震,齐乎巽,相见乎离,致役乎坤,说言乎兑,战乎乾,劳乎坎,成言乎艮。万物出乎震。震易经八卦入门,东方也。齐乎巽。巽,东南也。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。离也者,明也。万物皆相见,南方之卦也。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,盖取诸此也。……
《说卦》对八卦的运行方位进行描述,并把八卦的方位、德行、功能进行了转化融合,使之有联系。借以阐述万物产生和演化过程。万物是从东方震位开始形成(震卦方位为东,节气为春分,此时万物萌发)。天(乾为天、为君、为主宰者)从东方顺时针运行,到东南巽位的时候,万物整齐。到离位,时值盛夏,万物显现,绽放光彩。
详论八卦的象义:
解释完八卦的方位、卦德、运行规律之后,《说卦》还详细的列举并解释了八卦各自的象征含义,象就是“像”,可以理解为此像彼。
乾为马,坤为牛,震为龙,巽为鸡,坎为豕,离为雉,艮为狗,兑为羊。
乾为首,坤为腹,震为足,巽不股,坎为耳,离为目,艮为手,兑为口。
乾,天也,故称乎父;坤,地也,故称乎母。震一索而得男,故谓之长男,巽一索而得女,故谓之长女;坎再索而得男,故谓之中男,巽一索而得女,故谓之长女;坎索而得男,故谓之中男;离再索而得女易经八卦入门,故谓之中女;艮三索而得男,故谓之少男;兑三索而得女,故谓之少女。
……
这种以八卦代表八种家畜,八种人体部位,落到家庭关系上则各自代表相应的人物,进而可以代表天地万物的思维模式,与五行对应万物属性的思维模式如出一辙。这是一种在属性原则上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表述方式,以“假象寓意”解释八卦,是占卜实践过程中的产物。将抽象的卦与实际的自然现象、人、事、物相对应,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,形成一套蕴含丰富的卦象系统,灵活的运用于占筮之中。
从对《系辞》和《说卦》的理解可以看出风水堂:《说卦传》的作用,两篇《易传》有很明显的区别,前者偏向哲理,道德规范;后者偏向数术应用,更接近《易经》预测占筮的论调。因此也有学者怀疑,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是《易经》原文本来就有的,而《系辞》则是后人概括总结并升华的。
对《易传》各篇章的解释有很多版本,还有学者通过史料记载推导出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原本是一篇易经八卦入门,汉初才被分为三篇。但我相信,后面2000年一直接纳此做法,一定是因为它合理,而非胡乱臆测而为之。否则早就被人推翻,还原。
也曾见过有人解释《系辞》为:系为结,为扣,是相互联系,是吉,属性是阳。辞为推脱,请离去,是凶,是脱离关系,属性为阴。二者结合,即为《周易》是理解阴阳关系的著作,趋利避害,进而近阳则吉,近阴则凶。这很像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的道理。这种说法大原则上仍在《周易》所阐述的“道”之内,只是着眼点不同,论调不同而已。不能简单地以“对错”来论。
其实,《周易》原本就是这种态度,一切都是阴阳,二元对立又相互统一,没有对错一说。这就教导世人,看问题看本质,不要只顾着争表面的对错。立足点、着眼点、目的地不同,对同一事物一定会有不同的认识。要有“太极”思维,阴阳皆在其中,毕竟万物类象,一卦有千万种象。同理,我们的认知呢?一个认知同样可以有千万种象,孰是孰非呢?
明白这个“不易”的道理,探寻“变易”的规律,遵循其道,处理任何事情就变得“简易”了。从这个维度上讲,《周易》就是一本哲学书,阐述世界本源,解释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
然而,其思想局限也在于一切均在先肯定“超自然力量”(神明、天、帝等词汇背后的含义,或许只是当时的命名,并无后世理解的含义),而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,通过“察言、观变、制器、占卜”用象数理来认知宇宙万物,同时承认其不断变化。其实话又说回来,这与科学界的观念有何本质区别呢?科学的思维模式同样是,先肯定自己无知,然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借“观察、实验,求证、表述”等手段用数学模型来探索宇宙,探索万物,最终形成认知。之后再不断改变、完善理论。
思维的逻辑并无不同,但表述方式,行事方法有区别而已。只不过,《周易》对自然地认知偏向人格化,科学更客观。若是要争个输赢对错,二者一定不能共存。倘要追求真理,为什么二者不能相互辅用?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