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经资讯 2024年03月29日
0 收藏 0 点赞 18,540 浏览 1374 个字

周易大传》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天地阴阳变化

《周易大传》,或称《易传》,因共十篇,又称“十翼”。传,有解说之义。在古代,凡解说、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书和文字,皆可称为“传”。

如《春秋左传》,是左丘明为《春秋》所作的注释。《诗经毛传》是毛亨为《诗经》所作的注释。翼,本指鸟虫之翅膀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,此是指《周易》不可缺少的,与《周易》相辅相成的,注释解说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张成老师讲,《易传》十篇指:《彖》上、下,《象》上、下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,《文言》,《系辞》上、下,《说卦》,《序卦》,《杂卦》。

《周易大传》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天地阴阳变化

如前所述,张成老师讲到《易传》成书于战国时代,是儒家后学者的作品,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思想,但并不是孔子亲自创作。

《易传》的贡献

《易传》是现存最早、最系统的注释《周易》的著作。它的成书对《周易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它是学习、研究《周易》的必读之书。总观《易传》十篇内容。其贡献在于:从抽象意义上对《周易》作了注释,即将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。

《周易》古经本为占问之用大衍筮法始于春秋时代的占筮方法,其理论水平很低,而《易传》对《周易》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。如《易传》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《周易》起源,它认为《周易》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,对大自然进行模拟、效法的结果,因而《周易》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。经过这样一解说,使《周易》理论变得博大精深。

在注释《周易》卦爻辞时联系卦爻画注释,《周易》卦爻辞多是记录和叙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现象。而《易传》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,从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进行解释,从理论水平看,远远超过《周易》古经。

《易传》从整体上对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,揭示了卦与卦之间、卦象与卦辞之间、爻象与爻辞之间、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,使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由原来散乱不堪,变成了一个有机的,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。

《易传》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,从社会、人生道德角度注释《周易》,使《周易》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。《周易》作为占筮之书,本无伦理之说教,但由于《易传》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引进《周易》中,使《周易》性质有所变化《周易大传》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天地阴阳变化,使《周易》既具有占筮功能《周易大传》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天地阴阳变化,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,也就是说,学习《周易》既可以预测吉凶福祸,也可以提高个人修养,净化个人灵魂。

所以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:“善为《易》者不占”,也说明了这个问题。这告诉我们,真正精通《周易》的人不去占卜,而是用于道德修养(荀子是儒家),当然“不占”,也包含它可以占,在荀子看来学好《周易》可以占卜,也可以修心养性,而主要在后者。

《易传》对《易》的体例(如卦象、爻象、爻位等)作了详细说明,而且还保留了华夏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——大衍法,在《易传》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,虽然用《周易》占问非常盛行,如在《春秋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中有二十多例,但对《周易》体例、筮法都没有说明,而《易传》在这一方面作了说明。这对我们研究《周易》体例、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义,可以这样说,若没有《易传》,至今我们不知古代《周易》体例和占筮的方法。

以上张成解析周易大传内容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。

版权: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iyunzhai.com/1156.html

相关推荐
2024-07-27

五行 己土 性情 优点:求知欲盛,好胜心强,厚实稳重,自爱自重,重视品质。 缺点:刚自用,眼…

8,695
2024-07-27

五行 乙木 性情 优点:分析研究,思虑周全,反应敏捷,善体人意,喜欢团体。 缺点:神经过敏,…

8,729
2024-07-27

五行 丙火 性情 优点:热情积极,坦率直接,心地宽宏,精力十足,雄辩滔滔。 缺点:操心操劳,…

19,453
2024-07-27

黄帝内经:德全不危。 一个人总是生病,需要特别注意! 今天我们从简单的阴阳八卦的角度来看病和六亲…

19,176
2024-07-27

廉贞化禄财如泉涌 破军化权颠覆乾坤 武曲化科名扬四海 太阳化忌逆境显英雄! -2024年注定风云变幻的…

19,516
2024-07-27

我们在看紫微斗数盘的时候,会发现每个星耀的下面都会有“庙旺平陷”等字。这些字就是每个星耀亮度状…

11,755
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
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

助力内容变现

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

点击联系客服

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客服电话

15689987323

客服邮箱

3131816650@qq.com

扫描二维码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访问本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