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厚德载物
《易传》在提倡人要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、刚健有为的优良品格的同时,也提倡人要效法地道之厚德载物的宽广包容。《易经●象辞上传●坤卦说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“地势坤” 就是大地宽广能容、深厚能载、以柔济刚。地载万物而成其广,海纳百川而成其大。人也要效法大地、海洋的这种无所不容的大度,在生活、事业中,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,而对其缺点要采取宽容平和的态度,与别人这样相处,能不断使自己长进,别人同样会在你友好欣赏的目光中不断提高,大家一起在和睦气氛中学习、工作和生活。相反,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,而对其短处或者缺陷却横挑鼻子竖挑眼,你看我不顺眼,我看你别扭,互相诽谤,则对己对人都不利,何苦而为之呢?有了这种宽容大度、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,我们就会少一些无知葬撞、娇纵妄为、蛮横逞强;多一些谨慎戒惧、柔和宽厚、谦虚忍让;少一些吵嘴打架、邻居矛盾、家族纠纷;多一些客气礼貌、邻里情谊、家族和睦;少一些种族冲突、国际争端、残酷战争;多一些民族友谊、国际合作、平等互利;少一些破坏自然、环境恶化;多-些和谐发展、生态平衡。..这样,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和谐,我们的身心会更健康,我们的人生也会更美好!
2.忧患意识
忧患意识指的是居安思危。《左传》 有言:“居安思危, 思则有备,备则无患。”中国文明发展史可以说是- -部不断应对挑战、战胜危机的历史。火灾、水灾、旱灾、地震、致命性的流行病等一系列的危机频繁发生,于是优患意识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及处世方法。《周易》本身就是一部趋吉避凶、防患于未然的书,在其卦象和爻辞中“明于忧患”。
《系辞传》说:《周易》这部包含处世之道的宝典,是人们时刻不可远离的,它所警示给人们的是:变化没有休止,变化不拘于一定的形式,哪怕是上下不同方向、刚柔不同物性之间,也是周流运动的。所以,它不拘泥、不执著, -切以时间、地点、条件为转移。另外,它还能使人们出人行藏谨慎有度,行为处世心存戒惧,并能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。可以说,手中有了《易》,虽然没有父母老师的教训引导,却好像时刻有父母老师在身边督促监护一样。在《易经》的全部三百八十四爻辞中,寓意暗示吉祥的爻辞约有一百二十一爻,占31%多一点,明示凶险的爻辞大约有四十七爻,约占12%,其余的二百一十六爻辞大部分是不吉不凶的常态,占56%多- -点。《周易》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时刻保持警惕,有忧患意识,以自省和改过来改善自己的处境,从而化凶为吉,或避免不幸。也正因为此,《易传》才特别强调它的“明于忧患与故”的作用,并视为“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”的宝典。
忧患意识是中国人自身深藏的-种意识,它是根植于人本身的,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意识的扩充与彰显。只有自己清醒或担当责任时,才会.有这种忧患意识。这种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藏着- 一种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。
《周易》的优患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:慎初的、趋吉的、补过的。这三个层面,大可以指天下国家,小可以指自我。积善之人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人,必有余殃。由好到坏,由成到败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出现苗头之后不补其过,结果必然凶。
孔子晚年喜读《易经》,并说五十读《易》,少犯错误。孔子认为,凡是危险的事情发生,都是因享乐安居其位;凡是亡灭的事情发生,都因自恃无所不能。因此,君子居安而不忘思危,发展而不忘灭亡,成功而不忘败乱,这样才可以自身平安而好运常在。所以,《周易》 中说:
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无咎。”孔子是一位优患意识十分强烈的思想家,他告诉人们要时时以失败灭亡的经验教训为镜子,提醒自己,以便终日警惕而免于灾祸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,优患是一一个磨炼自我、修养自我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充满了挫折和痛苦,需要人们用百倍的毅力和能力去面对、去克服,并在生存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,提高自己的能力,提升自己的境界,完善自己的德性。
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,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责任,它既是一种忧国优民的爱国主义精神,又是- -种关心人类负责任的国际意识,同时,它又激励个人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发愤图强。“自强不息”与“厚德载物”是以天地之道作为基础,“忧患 意识”把人道与天地之道合二为一,处忧患而不悲,效法天道自强不息,效法.地道厚德载物。“自强不息”、 “厚德载物”、“忧患意识”三者构成了《周易》的美德,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精髓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